陆金海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
技术特长:擅长儿童内分泌(如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不良、肾上腺皮质等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关注矮小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注矮小儿童的心理健康
研究矮小儿童心理健康是因为矮小儿童及其家长存在心理问题,影响治疗依从性,也影响患儿及家长的整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同时心理问题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因此精神心理性身材矮小问题应该被关注。
造成矮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长激素分泌障碍、宫内发育迟缓、特发性身材矮小、家族性身材矮小、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精神心理性身材矮小。通常我们对孩子的养育目标有三大点,即体格生长良好、心理发育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关注矮小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精神心理因素是矮小的重要危险因素。
2.矮小儿童常常共患精神心理问题。
3.矮小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导致诊疗不充分与过度并存。
4.矮小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治疗的最终目标。
人类行为包括遗传性、获得性、适应性、能动性、社会性五大特点。对于矮小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时,我们要给予营养处方、运动处方、行为处方等多方面。
国外研究资料指出:精神心理性身材矮小是指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综合征,常发生在结构混乱的家庭中,如父母离异、患儿与监护人关系不正常,患儿父母有精神、心理疾病等。患儿常有食物被剥夺、严重忽视和受虐待的现象。国外文献表明精神心理性身材矮小儿童的特点:生长速率缓慢,身高在参考值第3百分位以下;精神状态不正常,容易发脾气、不合群、冷漠、睡眠差等;以及语言和IQ(智商)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当这些恶劣环境改善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孩子的身高会逐渐追赶上来。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矮小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缺乏自信、孤独心理、社交障碍、情绪障碍。导致矮小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养育人有关,比如家长的暗示(不好好吃饭就长不高)和过度保护。同时也与外界因素有关,例如受到团体影响、外界的错误认知与态度、媒体和舆论的影响等。
矮小儿童家长常见的心理问题分为正常和非正常。正常的家长会理性对待,听从医嘱安排。非正常的家长心理问题则是内疚心理、放任心理、急于求成、攀比或期望值过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身材矮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智力改变的影响、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行为心理问题(对儿童心理功能的影响、遗传代谢病、行为问题、注意力缺陷和社会问题较多、自我意识损害)。
矮小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首先了解孩子,教孩子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然后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使孩子恢复应有的乐观和自信心。也可通过常用的沙盘治疗、绘画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疏导孩子。与此同时我们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共情原则、接受性原则、支持性原则、保证性原则和塑造性原则。
研究表明患儿依从性不佳,会显著影响rhGH(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疗效。
我们要客观理性对待孩子身高。身高在人群中是正态分布,只要孩子身高在第3百分位以上且与骨龄相符,预测身高男孩160cm、女孩150cm以上均属正常。同时尊重矮身材儿童,身高是评价一个人的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指标。我们应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避免过度治疗,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我们需合理制定治疗目标,根据孩子就诊年龄、导致孩子身材矮小的病因、骨龄、遗传状况等尽量科学预测孩子身高,确定合理治疗目标。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太大,预测身高一定要慎重。
小结:1.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同样重要,不要让孩子在身材矮小的同时,共患心理问题,避免双重负担。2.心理问题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矮小的诊疗目标不应仅关注身高,也应注重心理健康。3.了解矮小儿童及家长心理,可以大大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4.重视MDT(多学科联合门诊)在矮小儿童规范诊治和管理中的作用。5.心理健康是重要的治疗目标。6.矮小儿童应该常规进行心理行为评估。7.目前矮小儿童相关心理行为研究尚不深入,还需继续探索。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