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鸣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儿童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新冠疫情一线抗疫医生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
从事儿科工作多年,于2017年4月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小儿内分泌林医生”,今日头条号“武汉协和儿科林鸣博士”,受到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主要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身材矮小、性早熟、儿童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儿童内分泌疾病。
最安全、最有效、最科学的“增高术”就是
运动!
长期关注我的家长们都知道,决定儿童身高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生长激素的分泌水平。
生长激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呢?有什么健康、安全又科学的方法吗?有,运动。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至8厘米。在有效时长、正确强度、合适方法下展开的运动,是在医学界就运动与身体发育的研究与分析中,确实有效的方法。
可是,学业压力愈发繁重,电子产品争相面世,运动在时间规划的竞争中惨遭滑铁卢。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怎样的运动才科学有效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运动中是否有不同的侧重点?多给孩子制造运动的机会。
为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安排,腾出时间来运动。毕竟黄金生长周期,总是稍纵即逝。如果孩子不愿意参加运动,那么作为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就要以身作则,从培养自己运动的习惯开始,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运动,在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亲子交流。
0-18岁各年龄段儿童的科学运动方法
(1)0-1岁的宝宝
建议每天清醒的时候在妈妈怀里互动30分钟以上。
(2)1-3岁的宝宝
建议每天至少3小时以上的散步或者户外活动。
(3)2-5岁学龄前儿童
建议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体育运动,最好是户外游戏或者运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运动协调能力还在发育中,所以骑小自行车、快跑、小型球类(比如宝宝两手可以握住的小篮球,小足球等)、捉迷藏、跳舞、爬楼梯等都是比较合适的运动方式。尽量减少静态运动,比如看电视、玩手机、平板电脑等。
虽然目前疫情刚解除,但在开阔的户外运动还是非常安全的,出门时佩戴口罩,回家后洗手。
(4)6-18岁的学龄儿童
建议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中强度到高强度运动。中强度运动包括适度的郊区徒步行走、滑板和快步走。高强度运动包括跳绳、跑步,游泳,以及足球、篮球等运动。
有一项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研究显示,垂直起跳的运动有利于身高的生长,因此跳绳、篮球等运动相对更好,特别是参加篮球这种集体活动也显得不那么枯燥无聊,除了可以增强体魄外,还可以增加社交及认知能力。
然后包含在1小时运动里面,建议每周进行三次
的肌肉强化(如攀爬绳或攀登架),抗阻力锻炼
(俯卧撑,引体向上),和骨骼强化活动(如跳绳,
跑步) 。
运动后的脊柱拉伸
运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做拉伸运动舒缓下,推荐以下四种拉伸方式,可以有效伸展脊柱。
(1)猫式伸展
俯撑在瑜伽垫上,双手双膝着地;拱起上背,低头,呼气;塌腰,胸部下沉到最低,仰头,吸气;全身放松。
(2)婴儿式伸展
跪姿于瑜伽垫上,双膝分开与髋同宽,膝关节位于髋部正下方,足背贴于垫上。双手分开与肩同宽撑于垫上,保持脊柱和骨盆的中立,沉肩。将臀部向后坐在脚后跟上,双手向前延伸,额头贴地。
(3)静态臀桥
仰卧在瑜伽垫上,双腿屈曲,脚跟踩地;发力将臀部抬起至大腿与身体呈一条直线,臀部抬起时上背部支撑地面,保持住。
(4)驼式伸展
跪立在瑜伽垫上,挺直腰背,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双膝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护腰,深呼吸。呼气,右手护腰,左手扶住脚,让手心与脚心相对,同时将右臂向后、上方伸展。吸气,双手扶腰,上身慢慢直立,还原到跪立姿势。交换体位做反方向练习。
其他运动相关的注意事项
体型偏胖一点的孩子,建议穿上运动鞋运动,在做跳跃式运动时(比如跳绳、高抬腿等)尽量在软一些的地面进行,比如地上铺个瑜伽垫或者在草地上进行,减少对膝关节的伤害。小朋友运动遵循安全,避免受伤的原则,特别是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尽量在室内运动,避免中暑。
参考文献:
[1].Godfrey, Richard J., Zahra Madgwick, and Gregory P. Whyte. "The exercise-induced growth hormone response in athletes." Sports medicine 33.8 (2003): 599-613.
[2].Philippaerts, Renaat 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 height velocity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youth soccer player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4.3 (2006): 221-230.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