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梁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儿保科 主治医师
湖南医师协会首届罕见病理事;湖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教师;
擅长儿童保健及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如矮小、性早熟,以及运动、语言、行为发育异常等疾病;200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至今10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修儿童保健学以及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一年;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篇。
格言:做有温度的医生,做可信赖的医疗。
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傻傻分不清
什么叫维生素D3?什么叫维生素D2?什么叫阿法骨化醇?什么叫骨化二醇?什么又叫骨化三醇?它们如何转换?
面对这么多种维生素D的形态,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甚至有些医生也是傻傻分不清的。要搞清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维生素D各种形态的类似物进行了解。
维生素D,是所有维生素D形态的总称。是人类发现的第四种维生素,所以命名排老四维生素D。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能够耐高温和氧化,130度条件下加热90分钟都不会改变维生素D的生理活性,所以在食物烹调加热过程中不会丢失维生素D。
但其实按照维生素的定义(维生素是体内不能合成的、存在于食物中的、有生物活性的成分)来看,维生素D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维生素,它的本质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激素。但由于一直延续下来,所以仍然叫它维生素。
维生素D是⼀种必需营养素,对维持钙稳态和骨骼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严重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婴儿和儿童发生佝偻病和/或低钙血症,而在成人或骨骺闭合后则形成骨软化症。
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及类似物有:维生素D2、维生素D3、骨化二醇、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帕立骨化醇、卡泊三醇等。但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这么多种维生素D类药物,它们有什么区别?
➡维生素D3:也称胆钙化醇,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皮肤中,是在紫外线照射皮肤时由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
➡维生素D2:也称麦角钙化醇,只能通过酵母菌及某些细菌体内麦角固醇转变而来,膳食植物和大多数维⽣素D补充剂是维生素D2的主要来源。
➡骨化⼆醇:即25-羟维⽣素D,是维⽣素D的储存形式,常用于衡量体内维生素D含量水平的指标。其形成过程是:维⽣素D(皮肤产生或摄入的维⽣素D3,或者摄入的维生素D2)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相结合,然后转运到肝脏发生25-羟化,从而形成25(OH)D。
➡阿法骨化醇:即α-羟维⽣素D,是经过肾脏一次羟化后形成的形式,但还需要经过肝脏的第二次羟化才能形成1,25-⼆羟维⽣素D(骨化三醇)。
➡骨化三醇:即1,25-⼆羟维⽣素D,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它形成于肾脏,由25(OH)D发生1-α-羟化后形成。此过程由甲状旁腺激素和其他介质(包括低磷血症和生长激素)驱动。许多部位都能进行1-α-羟化,包括淋巴结、胎盘、结肠、乳腺、成骨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以及角质形成细胞,这提示1,25(OH)2D具有自分泌-旁分泌作用。
各种维生素D形态如何换算?
无具体换算方法!
我们不要奢求相互换算,因为它们的半衰期不同,利用率不同,羟化步数不同,脂溶性也不同等因素导致它们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换算来对等效果。目前也并没有相关换算数据。通常对于儿童并不主张选用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而阿法骨化醇也仅用于需要大剂量维生素D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阿法骨化醇,比如佝偻病活动期、肾性骨病、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维生素D依赖型佝偻病和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等。
https://mp.weixin.qq.com/s/fgArXlmRmaaw2EwO6zdtyg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