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副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与保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一届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
多年从事内分泌代谢科临床工作
擅长矮小症、性早熟、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诊治,着重于特纳综合征、性发育异常、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 “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级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横向课题一项,参与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工作。
别让花儿太晚绽放,关于“晚长”你真的了解吗?
“晚长”是大众日常通俗化的说法,医学上把这个现象叫做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简称为CDGP,它的表现主要是:到了正常青春期发育年龄,发育上呈现落后2个标准差的状态,有些甚至没有第二性征出现,不过不影响后期自发进入青春期。这个现象和遗传密不可分,并且多数时候发生在男孩身上。通常对男孩来说,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在十岁至十二岁,女孩子一般在九岁到十一岁。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判断为CDGP:
• 女孩13岁无乳房发育或15岁无初潮;
• 男孩14岁睾丸容积<4ml。
那么,晚长究竟是否影响最终身高?
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是“晚长”,还有没有机会达到正常的遗传身高。当孩子生长缓慢的时候,搞清楚孩子是“晚一点但最终会长起来”还是“晚了,也长不了了”。
“晚一点但最终会长起来”VS“晚了,也长不了了”,这两个说法听起来很像,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晚一点但最终会长起来”,说明到了青春期发育年龄,虽然没有第二性征出现,但并不影响之后自发进入青春期。简单地说,跟同龄人相比,这个小朋友只是青春期到来的时间晚一些,并不会对小朋友的终身高产生影响。
“晚了,也长不了了”,意味着小朋友到了该发育的年龄,第二性征出现,但身高毫无变化,这样情况不能算作“晚长”,如果错过此时的生长发育机会,以后很难再弥补。
如何科学地鉴定是不是晚长?
1.通过先天遗传鉴别
遗传因素是发生晚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晚长的孩子,其父母在青春期也有晚长经历,且父母身高一般都比较理想。如父亲身高在1.75米以上,或者母亲身高在1.65米以上,但是有过身高发育得比较晚的经历,可能高中甚至大学阶段才完成身高发育,那么孩子也很可能出现晚长。同理,如果父母双方身高都不理想,孩子现在长得矮很有可能就是矮小。
2.通过骨龄检测鉴别
通过骨龄检测,判断骨龄大小,是诊断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手段。通常来说,骨龄和实际年龄是一致的,但晚长的孩子骨龄是落后于实际年龄的,这是由于他们发育较晚的原因。如果发生了性早熟,那么,骨龄测试会显示骨龄比实际年龄大。性早熟的患儿早期身高比较高,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骨骺线会过早闭合,后期身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止,会给家长造成晚长的错觉,但最终身高并不理想。
3.通过疾病检查鉴别
判断孩子的身高发育缓慢是遗传还是疾病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影响生长发育的相关疾病筛查判断,如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如果孩子是矮小,通常与部分疾病有关,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通过相关检查可发现一项或几项异常,再结合骨龄大小进行诊断。
身高管理,越早越好,不管孩子有没有出现晚长,家长们都应该定期、科学地对孩子的身高发育情况进行监测。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