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邵阳市中心医院  】谭红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邵阳市中心医院  】谭红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975    2023-03-02 19:48:42    谭红线   


42523_gvh1_5372.svg

专家简介

42523_pund_4075.png

谭红线 

邵阳市中心医院     儿保科    主任医师


  • 湖南省医学会第六届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儿童慢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儿童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青春期疾病防治委员会委员

  • 湖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与优生优育协会第二届儿童健康促

  • 邵阳市中心医院进专业委员会委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定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亦可传播。但是由于表现、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的增多,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

42524_ilr2_7118.png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EB病毒吧,EBV是疱疹病毒家族中的一种,是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具有潜伏和转化的特点。EBV有5中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1.衣壳抗原(VCA):可产生IgM和IgG抗体,CVA-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2.早期抗原(EA);3.核心抗原(EBNA),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4.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5.膜抗原(MA)。病原学说起来总是复杂,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对我们了解之后介绍的治疗会有帮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流行

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6岁以下小儿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但是15岁以上感染者则多数会呈现典型症状。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至初春为多,患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较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由于病毒主要在口腔分泌物中,因此口—口传播是重要的转播途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5天,起病缓急不一,症状多样性,病程一般为2~3周,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不过不要担心,为了大家的方便理解,我们总结了本病发病期的一些典型表现:

1. 发热:一般均有发热,但是无固定热型,发热一般持续1~2周,少数甚至可达数月。

2. 咽峡炎:绝大多数患儿表现为咽峡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有些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的渗出物或假膜形成。

3. 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都可以肿大,但以颈部淋巴结最常见,通常在患病第1周即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通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4. 肝脾肿大:约有20%~62%的患者会伴有肝肿大,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的患儿有轻度脾肿大,伴有疼痛。

5. 皮疹:多见于躯干,呈多形性皮疹,大多在病程中4~6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

6. 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约30%患者出现咽峡部继发性细菌感染。


如何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呢?

学习了本病的表现,大家应该都关心如何来识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吧。在临床中,我们主要根据流行情况、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特异性抗体等检测来进行诊断,特别是VCA-IgM阳性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是诊断EBV畸形感染最特异和最有价值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即可诊断。


如何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于本病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抗病毒治疗可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有脾肿大的患者,2~3周内应该避免与腹部接触的运动,避免发生脾破裂。


虽然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自然病程2~4周,但认识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些恶性疾病,如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等也与EB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在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请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