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湖北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儿科门诊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科室及职务儿科副主任。
诊疗专长∶擅长矮小症、性早熟、咳嗽、发热、腹痛、腹泻、厌食,甲亢等以及其它儿科常见疾病。
学术任职及荣誉∶兼任湖北省小儿遗传内分泌专业学会委员。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3部,主持省级课题2项
急性胃炎是什么?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常由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且患儿症状一般更为严重。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威胁生命。
我国尚无急性胃肠炎发病率的全国性统计,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数据表明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年约发生3次急性胃肠炎。
我国小儿急性胃肠炎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6~8月,主要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12月,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
传染源为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可以通过粪-口途径或人与人接触传播。急性胃肠炎一般为散发感染,但也可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小儿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一般不产生对这个疾病的显著免疫力。
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
非感染性急性胃肠炎见于应激、药物、酗酒或食物过敏等。
症状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与摄入微生物及毒素的类型和量有很大关系,同时,不同人的抵抗力不同,也会导致症状差异。
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大便的性质可因不同的致病菌感染而差异很大。
病情未能及时控制的患者,尤其是抵抗力弱的婴幼儿与老人,可能会伴随有脱水及电解质失衡等更为严重的表现,需格外注意。
急性胃肠炎患者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当出现剧烈腹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排黏液脓血便、高热、脱水、休克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小儿或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易快速进展,更应及时就医。
急性胃肠炎通常可凭症状进行诊断,医生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因及严重程度,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病情较轻者可在门诊处理,病情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的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无脱水:意识正常、无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好、无口干。
轻度脱水:脉搏加快、烦躁、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口干。
严重脱水:血压下降或休克、嗜睡或倦怠、眼球凹陷、少尿或无尿。
急性胃肠炎一般在经过补液、饮食控制与充分的休息后短时间内可自愈。
部分细菌感染者和寄生虫感染者可予相应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病毒致病者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和脱水的对症支持治疗,病程常呈自限性。重症者需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急性胃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病程常与年龄、机体免疫力、病原体毒力等有关。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情进展快,症状重,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轻度腹泻一般不禁食,吐泻频繁者应卧床休息、禁食并鼓励多饮水。
根据病原体不同及病情的流行性决定是否需要隔离治疗。若病情好转,症状消失则不需要复诊,如病情迁延不愈(大于14天)应及时复诊查找原因。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