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鸣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儿童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新冠疫情一线抗疫医生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
从事儿科工作多年,于2017年4月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小儿内分泌林医生”,今日头条号“武汉协和儿科林鸣博士”,受到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主要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身材矮小、性早熟、儿童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儿童内分泌疾病。
宝宝还会得糖尿病?
UZI,是《英雄联盟》LPL赛区最顶尖的职业选手之一。但是,就在2020年6月3日,这位冠以“神”称号之一的中国赛区选手在年仅23岁的时候选择了退役,而退役的原因就是因为患有2型糖尿病。很多人就会有个疑问: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人才会得吗?为什么UZI这么年轻就会得?其实不仅仅是UZI,糖尿病还潜伏在小朋友周围(真的有这么可怕吗?!)糖尿病分成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是儿童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约占90%,我国近年来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2-5例。
宝宝为什么会得1型糖尿病呢?
01遗传倾向
家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如果有1型糖尿病,宝宝的风险也会大幅上升。
02自身免疫
大概85%的1型糖尿病宝宝可以查出胰岛细胞抗体,通俗的讲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宝宝人体自身把胰岛细胞当作坏人给消灭了,所以自身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保持血糖稳定。
03环境因素
包括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激活(如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
宝宝有哪些症状要警惕糖尿病呢?
多尿:可能表现为纸尿裤变湿的频率增加、纸尿裤特别重(湿)、夜尿增多、尿床或者以前能控制排尿的宝宝出现尿裤子。
喝水多:爸爸妈妈可以明显感受到宝宝喝水量大幅增加,没有喝到水的时候甚至会表现的特别烦躁不安。
体重下降:糖尿病宝宝的胰岛素缺乏会损害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且增加脂肪和肌肉分解。酮症酸中毒:往往是1型糖尿病宝宝的首发表现(约30%),特别是3岁以下的宝宝,除了上面说的多尿、喝水多、体重下降外,还会表现为:呕吐、嗜睡、昏迷等情况,查血糖、尿糖高、尿酮体升高。
宝宝如果不幸得了1型糖尿病,该如何管理呢?
糖尿病宝宝管理有五驾马车:药物、监测、饮食、运动、宣教。
药物
以目前的医药科技来说,1型糖尿病的宝宝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自身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所以必须注射胰岛素来替代),分为每天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针或者胰岛素泵24小时持续输注。尽管大家可能在新闻中看到胰岛细胞移植可治疗1型糖尿病,但目前仍处于科研阶段,何时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胰岛素针
▲胰岛素泵
◾ 血糖监测
I
HEALTH
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具体血糖的测量值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每天至少测4次血糖,除监测是否高血糖外,更重要的是看看有无低血糖(比如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吃的太少)。
饮食
很多爸爸妈妈的观念还停留在糖尿病的宝宝需要严格限制饮食,甚至追求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虽然这样可以把血糖控制得很稳定,但是却牺牲了宝宝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长得瘦瘦小小的。所以目前的观念是根据宝宝的饮食偏好、年龄阶段所需热量指定个性化的食谱,在保证血糖稳定的同时也能保证宝宝健康成长。
运动
每天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在规律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宣教
定期来医院复诊,跟医生聊聊宝宝的现状,学习新的糖尿病知识,减轻家长及宝宝的焦虑情绪都是有利于糖尿病宝宝的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在宝宝发病之初,很难接受孩子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其实只要血糖稳定,宝宝跟正常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同样是1型糖尿病患者,比如:
加里•霍尔:1996、2000年奥运会游泳世界冠军
特雷莎·玛丽·梅:2016年至2019年担任英国首相,图片中她左上臂的白色贴片为动态血糖监测传感器。
所以,即使宝宝不幸患有1型糖尿病,只要控制得当,与常人无异,可以胜任任何学习、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
2. Lipton RB, Drum M, Burnet D, et al. Obesity at the onset of diabete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 of children: what does it mean for epidemiologists and clinicians? Pediatrics 2005;115:e553.
3. Silink M. Childhood diabetes: a global perspective. Horm Res 2002; 57 Suppl 1:1Haller MJ, Atkinson MA, Schatz D.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etiology,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5; 52:1553.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