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鸣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儿童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新冠疫情一线抗疫医生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
从事儿科工作多年,于2017年4月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小儿内分泌林医生”,今日头条号“武汉协和儿科林鸣博士”,受到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主要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身材矮小、性早熟、儿童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儿童内分泌疾病。
育儿 | 宝宝溢奶、吐奶怎么办?
小精灵们用一声响亮的啼哭昭告天下:“宝宝来啦!”便开始了吃睡拉哭的循环模式。在刚开始照顾宝宝的时候,许多家长会遇到感觉措手不及的情况,例如我今天要说的:“吐奶和溢奶”。
什么是吐奶、溢奶?
人体胃和食管的连接处有一圈肌肉,肌肉的张力可以帮助控制胃里的东西不向上流到食管里。在婴儿期,尤其是在出生之后的前几个月里,这一圈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时,导致胃内食物很容易向上反流到食管再到嘴里。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吃过奶的宝宝,会从口里流出一些奶液或者奶块,有的还带着正在消化的奶渣,量可能比较多(宝宝的口水巾或者胸前的衣服都打湿了)也可能比较少(仅有口周溢出少量乳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宝宝溢奶、吐奶。
溢奶吐奶主要发生在一岁以内的婴儿
大多会随孩子发育逐渐好转、消失,溢奶吐奶通常也不影响孩子生长。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体健性吐奶”,但也有小部分吐奶是因为孩子存在胃食管返流病,这是一种会影响生活和发育的疾病,是需要治疗的。
需要就医的状态:
1.喷射性呕吐、胆汁性呕吐;
2.出生6个月后开始呕吐;
3.持续性剧烈呕吐;
4.血便;
5.呕吐物呈黄绿色、红色、红褐色;
6.异常哭闹;
7.宝宝精神状态不佳、嗜睡或无法安睡;
8.伴随发热、腹泻、呼吸困难或急促等症状;
9.体重增长减缓甚至停滞,比如体重曲线从75%突然掉到25%;
10.有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眼泪减少、囟门凹陷。
上述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并不是有这些现象就等于有胃食管返流病,必要时找医生排查胃食管返流病。
如何尽量减少宝宝吐奶?
1.不要让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
在母乳亲喂宝宝时,要确保衔乳口型是正确的,宝宝不会吸入过多的空气。
2.竖抱和拍嗝
母乳喂宝宝换边时拍嗝,宝宝吃完奶后竖抱拍嗝。
如图所示,将宝宝竖抱,让宝宝的上半身贴住大人的肩膀及胸前,注意让宝宝的脖颈和头部得到有力支撑,肩同侧的手臂抱住宝宝的屁股部位,此时另一侧手可以握空心掌心轻拍宝宝后背,帮助宝宝拍嗝、但不是每次都能拍出嗝哦。宝宝每次吃完奶以后都竖抱至少15分钟,有的宝宝甚至需要30分钟以上。
3.少吃多餐
新生宝宝的进食特点是少吃多餐,一次喂奶太多,宝宝本来就容量不大的胃更容易将胃里的奶反流出来,如果宝宝频繁的吐奶溢奶,不妨试试减少每次的奶量,但增加喂奶次数。
你看,新生宝宝的胃容量真的非常小,所以不必急着让宝宝一次吃太多,宝宝非常适合少吃多餐这种进食模式喔!
特别注意,7个不要
1、一定不要让1周岁内的宝宝俯卧或侧卧睡觉,这并不利于缓解宝宝吐奶,反而会增加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推荐1岁以内的宝宝仰睡;
2、不要使用任何偏方秘方;
3、不要自行更换或使用特医奶粉;
4、不要服用任何益生菌;
5、不要服用任何中成药;
6、不要给6个月内的宝宝喂水,即使他正在打嗝,但可以喂奶,母乳里80%以上都是水;
7、遇到没把握的情况不要讳疾忌医。
看到这里,大多数家长应该都对宝宝吐奶溢奶了一定了解,明白了哪些情况需要就医,做到心里有数、遇吐奶而不慌乱。
祝愿每个宝宝都吃得好睡得饱,父母没烦恼。
参考文献:
Nelson S P, Chen E H, Syniar G M, et al.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uring Infancy A Pediatric Practice-Based Survey[J]. JAMA Pediatrics, 1997, 154(2): 150-154.
Nelson S P, Chen E H, Syniar G M, et al. One-Year Follow-up of Symptom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uring Infancy[J]. Pediatrics, 1998, 102(6).
https://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abdominal/Pages/GERD-Reflux.aspx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
40452265197581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