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鸣:宝宝呕吐,一定要去医院吗?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鸣:宝宝呕吐,一定要去医院吗?

1328    2022-11-07 17:19:22    林鸣   


33573_zdea_2636.svg

专家简介

33573_vr4z_1297.png

林 鸣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儿童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 医学博士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 新冠疫情一线抗疫医生

  •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

  • 从事儿科工作多年,于2017年4月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小儿内分泌林医生”,今日头条号“武汉协和儿科林鸣博士”,受到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 主要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身材矮小、性早熟、儿童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儿童内分泌疾病。


宝宝呕吐,一定要去医院吗?

新手父母们了解宝宝呕吐,一般是从宝宝溢奶这件事开始的,在宝宝小月龄阶段,经常会出现玩着玩着口角流出来一些奶液或奶块的情况,新手父母们一开始手足无措,慢慢的变得内心毫无波澜。


呕吐和溢奶有些像,都是宝宝把胃容物吐出来了,但呕吐比溢奶来得更猛烈,通常都是大口大口的吐出食物或奶,甚至是喷射样的呕吐。今天来带大家了解当宝宝呕吐时,如何做好居家护理。

 

了解就医时机: 

虽然大多数宝宝发生的呕吐都是可以居家护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形,请一定要及时就医:

1.刚出生数天内就总是吐泡沫,喂奶就呛咳吐奶,呕吐物呈黄色或绿色,出生3个月内、呕吐2次以上;

2.中重度脱水(四肢乏力、精神萎靡、口渴、6-8小时无尿、尿黄、哭泣无泪);

3.口服补液8小时后还在呕吐,呕吐24小时以上,多尿、消瘦;

4.血性、脓性、咖啡色、粪便性呕吐物;

5.呕吐伴随40度以上发热,发热超过3天,退热24小时后又发热;

6.呕吐伴随疼痛,如腹痛、背痛、尿痛;

7.头部或腹部受到伤害,如坠床或撞击;

8.免疫力低下的宝宝;

9.服用处方药后呕吐;

10.怀疑误食有毒或不能顺利和大便一起排出的物品,如药品、干燥剂、硬币,果核等;

11.喷射样呕吐、意识不清,不能顺畅的交流互动,脖子僵硬如不能转头或让下巴贴到脖子,言语表达混乱,昏睡(看起来像睡着了但无法叫醒);

12.持续频繁呕吐;

13.囟门鼓起;

14. 其他你认为需要就医的情况。

 

当你排除了以上就医指标,该如何做好居家护理呢?

 

如何居家护理呕吐:

根据两次呕吐的时间间隔,我们把呕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而针对不同的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急性发作型:即5-30分钟呕吐一次,这个阶段建议宝宝短暂(20-30分钟)的禁止食用一切食物和液体,包括奶、口服补液盐、水。

呕吐缓解型:即1-2小时呕吐一次,这个阶段可以5-10分钟少量喂一些流质食物,如少量的母乳(吃几分钟就停下),口服补液盐。

呕吐恢复型:即每天呕吐2-3次,这个阶段可以少吃多餐,给宝宝一些好消化、较清淡的食物,如母乳、配方奶、面食、清淡的汤。

 

温馨提示:

1、在宝宝呕吐后及时记录病程,按时间记录宝宝的症状,如:几点几分呕吐,呕吐物的性状,孩子的精神状态等,记录宝宝的病程有助于医生判断。

2、记录呕吐物情况,可以拍照,拍照时选择相机显示时间的模式。

3、孩子的精神状态可根据和大人的互动、喜不喜欢玩平时爱玩的玩具、大宝宝愿不愿意看平时爱看的动画片和绘本等来判断。

 

口服补液盐的注意事项:

1.建议使用3代的补液盐;

2.一次冲兑一整包,请勿拆包,分多次冲兑,冲兑比例详见说明书;

3.冲兑后分瓶密封保存,不可再开盖加水;

4.喝过的4小时后扔掉,没喝过的24小时后扔掉;

5.不建议自制补液盐,不可用白开水替代口服补液盐;

6.补液盐3代可能比较难买到,建议居家常备。使用前注意查看保质期,养成定期清理过期药物的好习惯。

 

止吐药推荐:

宝宝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用药也不是简单的把成人药物减量即可。任何药物的使用都要权衡利弊,儿童更是要以不伤害为原则。


宝宝们需要更安全的止吐药,也确实有比较安全的止吐药,那就是昂丹司琼。它的特点是6个月以上就可以使用、不良反应小,且单次使用止吐效果好。但它并不是所有呕吐情形都适用的,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服用:

1.怀疑病毒感染导致呕吐,轻度脱水且口服补液失败。

2.怀疑病毒感染导致呕吐,没有脱水但持续呕吐。

尽管有药可用,但是否需要用,如何用,都需要专业医生来做决定,各位家长千万不要擅作主张给宝宝服用止吐药!

 

写在最后的话:

宝宝呕吐是难受的,家长看着宝宝呕吐是更难受的,但请不要因为焦虑而尝试各种“神奇偏方”,如推拿、按摩、针灸等,这些都是没有数据支持,没有证据能证明有效的,还有一些以往常用,但不良反应大的药物,也请拒绝和远离。


呕吐只是症状,我们要寻找宝宝呕吐的真正原因,如果心里没底,及时面诊或网络问诊,请医生帮你诊疗和指导护理,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好对症护理。


33574_deh3_6952.png


参考文献:

Vomiting (Baby on Formula), 

[1] https://patiented.solutions.aap.org/handout.aspx?gbosid=494583Vomiting (Age 1-5), [2]https://patiented.solutions.aap.org/handout.aspx?gbosid=494580Vomiting (Age 6-21), [3]https://patiented.solutions.aap.org/handout.aspx?gbosid=494581



https://new.qq.com/rain/a/20200630A0Q1XY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