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侯凌:影响儿童能量消耗的基因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侯凌:影响儿童能量消耗的基因介绍

1133    2023-02-04 13:34:57    侯凌   


20098_zr0r_7852.svg

专家简介

20099_9zdr_9505.png

侯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儿童遗传内分泌呼吸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春期医学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遗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委员

  • 武汉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 曾在美国匹兹堡儿童医院深造学习一年余。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年。

  • 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多项,作为次要负责人具体负责世界糖尿病基金会项目和全国多项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

  • 擅长儿童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生长落后、性早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尿崩症、染色体疾病、骨骼发育异常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影响儿童能量消耗的基因介绍

肥胖症是由于能量代谢平衡失调,摄入过多和(或)耗能不足致使脂肪容量增多的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肥胖病因的研究近年成为热点。目前认为人类大多数肥胖属多基因性肥胖,其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的遗传背景而致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会导致其未来面临更高的肥胖风险,若不进行干预,成年后可能将继续肥胖。近年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对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亦不断深入,至2002年底,文献报道与人类肥胖有关的基因已达300余种,了解影响儿童肥胖的各种类型基因,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好的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现将影响儿童能量消耗的基因介绍如下。

20099_a0rc_9962.png

组织能量消耗的调节也是决定体重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有 β肾上腺受体(3AR)和解偶联蛋白(UCP),主要参与脂肪组织的产热、脂肪分解、提高机体代谢率,在体脂恒定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1、β-AR。β-A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的膜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尤其是棕色脂肪组织(BAT)。小鼠与人类的β-AR均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前者位于8A2-8A4 区,后者位于8p11-8p12 区,二者均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1995 年,Walston【1】用单链构型多态法(SSCP)和双脱氧测序法对β-A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测定,发现其 64 位点色氨酸(Trp)错义突变为精氨酸(Arg),即Typ64Arg 突变,使该受体第一个细胞内环近跨膜区的结构改变,引发信号传导障碍,导致脂肪组织的产热和脂肪分解作用减弱,成为产生肥胖的原因之一。1999 年, Shihara 等【2】通过心电图 R-R间期光谱来分析静止状态下自主神经的活性,结果发现基因突变者自主神经活性低于无突变者,已证实交感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和产热来调节静止代谢的比率。

2、UCPs 位于线粒体内膜,通过运载阴离子化的游离脂肪酸,破坏质子在膜上的电化学梯度而使氧化和磷酸化作用脱偶联,使生成的自由能以热能形式释放,促进能量消耗。UCPs 有3 种:UCP-1主要存在于啮齿类动物的棕色脂肪组织细胞线粒体内膜上;UCP-2 普遍在人及鼠类的白色脂肪组织、骨骼肌、脾、胸腺等多种组织中表达,对人体代谢率有重要影响;UPC-3存在于骨骼肌内,其基因有一个 PPARy的反应单位 PPRE,与激活的 PPARy结合可调节基因转录【3】。目前主要的研究结果揭示人类 UPC2、3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能量平衡及底物代谢影响肥胖的发生,但尚未找到基因位点。

对儿童肥胖及其相关基因的不断探索,使人们对肥胖的发生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为肥胖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继续寻找儿童肥胖易感基因,开展遗传与环境、饮食、基因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将成为儿童肥胖症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WalstonJSklver K,Bogardus C,et al. Time of onset 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B3-ad- renergic receptor gene. N Eng JMed,1995,333(3):333-343

2 Shihara N,Yasuda K,Moritani T,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Trp64Arg polymorphism of the β;adrenergic receptor and auto nom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5):1623-1627

3 MasakiTYoshimatsu H.Chiba S,et 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regulated in vivo expression of the rat UPC family differentially Biochem BiophysActa,1999,1436(3):585-592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