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侯凌:影响儿童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基因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侯凌:影响儿童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基因介绍

864    2023-02-04 13:33:12    侯凌   


b4363d04103b3c42549ebc24d0ca2c4d-sz_668.svg?_tn_usage_=tn-image

专家简介

crop,h_169,w_169,x_9,y_0

侯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儿童遗传内分泌呼吸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春期医学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遗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委员

  • 武汉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 曾在美国匹兹堡儿童医院深造学习一年余。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年。

  • 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多项,作为次要负责人具体负责世界糖尿病基金会项目和全国多项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

  • 擅长儿童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生长落后、性早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尿崩症、染色体疾病、骨骼发育异常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影响儿童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基因介绍

肥胖症是由于能量代谢平衡失调,摄入过多和(或)耗能不足致使脂肪容量增多的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肥胖病因的研究近年成为热点。目前认为人类大多数肥胖属多基因性肥胖,其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的遗传背景而致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会导致其未来面临更高的肥胖风险,若不进行干预,成年后可能将继续肥胖。近年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对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亦不断深入,了解影响儿童肥胖的各种类型基因,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好的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本节内容将影响儿童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基因做相关介绍。

090a89b493cfb2afd10f293264bcba9b-sz_459581.png


1、PPARr基因。 PPARr是一类由配体调节的核激素受体,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主要在脂肪及免疫系统表达,PPARr有2种异构体PPARr1和PPARr2,其中PPARV2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与肥胖关系密切。PPARr基本结构包括:氨基端配体依赖的转录活化区(AF-1);DNA结合区,包含两个锌指结构和一个铰链区;羧基末端区域,包括配体结合区、二聚体化界面和羧基端配体依赖的转录活化区(AF-2)。PPARr是诱导脂肪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它的激活有助于脂肪细胞的分化。Barak等[1]研究发现,PPARr2基因敲除的小鼠由于分化障碍而于胚胎期死亡,但若PPARr过度表达则产生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同时PPARr是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作用的靶分子,TZDs与PPARr结合而发挥降血糖、血脂及增加胰岛素的作用。人骨骼肌中的PPARr表达主要受胰岛素控制,在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表达上调,PPARrmRNA水平与BMI及空腹胰岛素浓度呈正相关。


2、脂联素(adiponectin)亦称28kD凝胶结合蛋白(GBP28),是一种由apM1基因编码的脂肪组织特异性血浆蛋白,具有244个氨基酸多肽,在结构上与Ⅷ型、X型胶原和补体C1q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度同源。在外周含量丰富,占总血浆蛋白的0.01%。该基因咼度表达于白色脂肪组织,基因全长17kb,定位于3q27,全基因组扫描示该区域存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易感位点。该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已检测到发生在外显子3的错义突变和第45,27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改变(G/G基因型),患者血浆脂联素浓度明显降低[2'3]。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的血浆游离脂肪酸清除延迟,肌肉中脂肪酸转运蛋白1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脂肪组织中TNF-α分泌和基因表达增加,并且较正常小鼠更易产生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已发现在肥胖的白人、日本人、Pima印第安人及中国人中血浆脂联素浓度均下降,且与BMI和体脂呈负相关[4]。目前推测TNF-α可能通过旁分泌抑制了脂联素的产生和释放。


3、抵抗素(resistin)。抵抗素是最近在研究抗糖尿病药TZDs时发现的一种新的多肽信号分子,它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Cys)的蛋白质,约由114个氨基酸组成,N端有一信号顺序。人抵抗素由10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抵抗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WAT)分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诱导脂肪组织特异性抵抗素表达。小鼠的抵抗素基因大小几乎是人抵抗素基因的3倍,在基因水平上有46.7%一致性,其中内含子仅28.7%的序列相同,但在内含子的边界部分鼠和人的基因却高度一致。在mRNA水平二者有64.4%的序列相同,在氨基酸水平有59%相同。体外实验显示:抵抗素可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同时PPAR、脂肪酸合成酶等脂肪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比无抵抗素的对照组低,从而提示抵抗素是一种抑制脂肪组织形成的反馈因子。我国学者通过从大鼠脂肪组织mRNA逆转录的方法,发现抵抗素表达量的变化与饮食有关,它可能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发病的一个前期信号[5]。对人体用定量PCR研究发现,抵抗素mRNA表达在腹部皮下脂肪是下肢皮下脂肪的4.2倍,从而可解释中心性肥胖者为何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升高[6]。


参考文献:

1 PhilippeB,Christian D,Francis V,et al. GAD2 on chromosome10p12 is a candidate gene for human obesity. Plos Biol,2003,1(1):1-11

2 BarakY,Nelson MC,Ong ES,et al. PPAR gamma is required forplacental,cardiac,and adipose tissue development. Mol Cell,1999,4(4):585-595

3 VasseurF,Hellbecque N,Dina C,et al.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haplotypes in the both proximal promoter and exon 3 of the APM1 gene modulate adipocyte-secreted adiponectin hormone lev elsand contribute to the genetic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inFrench Caucasians. Hum Mol Genet,2002,11(21):2607-2614

4 HaraKBoutin PMoi Y,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gene diabetes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Diabetes,2002,51(2):536-540

5 陈名道.脂肪细胞产物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3):161-163

6 王绍云,宋怀东,李荣英,等.高脂大鼠抵抗素基因的上调表达及与胰岛素、瘦素的相关性.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3):191-193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