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儿童遗传内分泌呼吸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春期医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遗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委员
武汉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曾在美国匹兹堡儿童医院深造学习一年余。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年。
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多项,作为次要负责人具体负责世界糖尿病基金会项目和全国多项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
擅长儿童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生长落后、性早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尿崩症、染色体疾病、骨骼发育异常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ADHD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病理基础、长期影响及对策
1、ADHD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病理基础
ADHD儿童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大脑额叶发育迟 缓或皮质发育延迟,多巴胺等中枢神经递质的不足 易导致其出现活动过度、警觉性、心境、认知等异常。 ADHD儿童除了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几个主要表 现外,还常在发展社交、技能、应对捶折和控制情绪 方面存在困难,好发脾气、执拗任性、蛮横无理、经常 干扰他人、插话、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因此不被同伴 接受,人际关系差,家庭关系紧张,社会适应能力较 差。有研究显示ADHD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得分要低 于普通儿童,控制感要弱于普通儿童,活力低于普通 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信任感和社会接纳性这几 个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1)。提示ADHD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不良,与其疾病影响、心理感受差异及其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2、 ADHD儿童社会适应性不良的长期影响及对策
ADHD是发生在青少年期的常见发育行为问题,因其发生率相对较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 卫生问题。ADHD儿童的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 多动或者冲动等症状,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 就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还会影响其家庭生活及将来 的社会行为。有研究显示,随着ADHD儿童年龄的 增长,病程也在延长,相当一部分患儿进入成年期后 核心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同时共患其他行为和情绪 障碍的比例明显超过正常儿童,约三分之二的 ADHD儿童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而这些患儿在 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酗酒的 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 -10倍(2)。国外研究结果发 现,ADHD与品行障碍的共患率为23. 3%,与重性抑 郁的共患率为10. 5%,与焦虑障碍的共患率为 11.8%(3)o有学者对ADHD儿童的智力结构及行 为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DHD儿童总体智商、 言语智商、操作智商的表现都低于正常儿童的相应 智商,这可能是因为患儿的疾病导致其在测试中表 现出较低的水平(4)。ADHD儿童在活动能力、社交 情况、学校情况3方面的分值均低于正常儿童,而行 为问题分值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的分值,提示ADHD儿童的学校评价低下,经常出现行为问题和交往问 题,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如果不进行系统治疗,严重 的注意力缺陷和多动会令ADHD儿童学业成就低 下,学校评价下降,成年后极易出现自我评价过低, 人际关系不良,品行障碍甚至反社会人格障碍(5)。
过去的观念认为ADHD仅发病于童年时期,随 着年龄增长会慢慢缓解,因此在临床防治上多为短 程治疗。通过对ADHD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深入研 究,认识到该疾病不仅影响到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 习,更会让患儿的社会功能受损,如果不早期干预早 期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有长远的不利 影响。ADHD的治疗需要老师、家长和医生共同参 与,釆用心理支持、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 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应该认识到ADHD是 一个慢性疾病,需要老师和ADHD儿童的配合,有计划地进行定期随访,汇总家长、老师和患儿的反馈信 息,及时评估疗效。为ADHD儿童创造温馨和谐的 家庭环境、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正确培养行为习 惯,将有助于减少ADHD的发生,减轻ADHD的症状 或改善结局,形成医学、家庭和学校三者合一的治疗 模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学习疾病知识,改善亲子关 系同时学习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学校里老师因材施教、找到ADHD儿童的学习兴趣所在,提升其自信 心和自尊心,提高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王霄,曾凡林.多动症儿童的自尊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研 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瑾,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 -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9):323 -326.
【3】艾伦•卡尔.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M].张建新,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6.
【4】何艳斯,李荣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128例治理结 构及行为问题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15 = 196.
【5】王芳,涂艳平.儿童多动症12例临床分析[J].九江医 学,2007,22(2) :35,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