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沈健,女,医学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学主任。
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国民主同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海派徐氏儿科第五代传人。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认证协会国际企业内训师(CEIT)。中国科协平台辟谣专家。中国科协“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联合创始人,《萌宝养成》主编。中国科协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委会消化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首席医疗专家。
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科研课题十余项,参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部重大专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等部颁发医学科技进步奖,授权发明专利。担任上海市科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人。发表多篇国内外各级学术期刊及主编论著,担任国家级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国际期刊编辑部主任。
曾获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暨首届年度优秀科普作品奖,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优秀科普志愿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曙光高级中医师等。
家长警惕!“冰箱病”来势汹汹
夏天来了,人们与冰箱的接触日益密切。不少人都习惯于把冰箱视作"消毒箱",甚至是食品的"保险箱",于是在冰箱中长期储存大量食物,又不定期清洁冰箱。殊不知,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久,各类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就会在湿冷的环境中滋生,可能引发形形色色的"冰箱病",比如:冰箱性头痛、冰箱性肺炎、冰箱性胃炎、冰箱性肠炎等。
冰箱冷食"不适合"宝宝的小肚子
孩子的胃肠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多地食用冷饮或过冷食物容易造成他们的胃黏膜损伤,这是近年来儿童期胃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还会使孩子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这样一来,孩子的营养就无法保证,体质就会下降。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酷暑天里可以给孩子喝适量冰镇饮料或吃冷食,但不能吃太多。放置冰箱的食品应加盖或放入保鲜袋中,不宜长时间放置。生食、熟食品最好分开存放,从冰箱中取出的冷食更不可当即食用。平时还要做好冰箱清洁消毒工作。
什么是"冰箱病"?
1.冰箱头痛
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食品,若快速进食,可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晕、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
2.冰箱肺炎
水果、蔬菜、鱼类等食物极易被耶尔森氏菌污染,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有害真菌,也极易污染冰箱环境,导致食物受到污染。
以上所指的真菌,都具有耐寒不耐热的特性,在低温(0~4℃)环境中生长繁殖最快,而且毒性强。冰箱如果平时不经常清洗,在冷冻机的排气口和蒸发器中就很容易繁殖真菌。这些真菌随尘埃散布至空气中。孩子和过敏性体质者吸入这种带菌空气后,极有可能出现咳嗽、胸痛、发热、胸闷和气喘等症状。
3.冰箱胃炎
人若多吃冰箱内的冷食物,胃肠在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会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胃肠道消化液停止分泌,出现上腹阵发性绞痛和呕吐等症状,而孩子则容易出现咽喉平滑肌痉挛,发生喉梗阻、呼吸障碍的症状。
4.冰箱肠炎
有些嗜冷菌、霉菌在低温下仍会大量繁殖,随着未被加热的食品进入结肠后,会引起炎症,导致腹痛、腹泻和呕吐。
“冰箱病”指的就是人吃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引起腹泻或是肠胃疾病的不良反应。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品不当可能引起形形色色的“冰箱病”。注意健康问题,我们要多多警戒,突如其来的病痛才不会发在我们身上
主要经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经消化道传播,人也可以通过接触而感染。常见的污染源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容易污染瓜果、蔬菜、鱼类和乳制品。如果食用这些食品时未完全加热,就很容易引起冰箱肠炎,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病症发生,现有冰箱方面的杀菌技术如涡流动态杀菌技术可以99%的清除以上两种病菌 [1] 。
本病以幼儿为多见,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和发热。腹泻多数为水样,无粘液。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